衡陽市奮力打造鐘表產業集群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11 點擊: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近年來,衡陽市堅持把發展制造業作為立市之本,以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為契機,聚焦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扎實做好鐘表產業建鏈、強鏈、補鏈、延鏈文章,建成了鐘表全產業鏈產業集群。2025年4月,衡陽縣被授予“中國鐘表產業基地”稱號,成為繼深圳、漳州之后全國第三大鐘表產業集聚區。
一、優選賽道,全速度搶抓轉型機遇
精準把握鐘表行業發展趨勢,充分發掘本土資源稟賦,爭分奪秒建設“船山時間谷”,著力將“時光”轉化為“時機”。一是強化園地聯創。以部省市共建的衡陽智能衡器計量產業園為統籌,將“船山時間谷”作為基地,協同產業園首開區,聯動衡山科學城基地,形成“一區兩基地”布局,共同吸納進入全省綠色智能計算“3+5”產業體系和全省重點產業鏈建設范疇。聘請專業設計公司編制園區發展規劃,設立生產、展覽、研發、文創、休閑5個功能區,全力打造“一軸一環”工旅融合綜合體。二是強化市縣聯動。市級層面,將鐘表產業納入全市重點培育的15條產業鏈,建立“鏈長+鏈主”推進機制,明確分管副市長擔任鏈長,龍頭企業擔任鏈主,成立“鏈長辦”,及時協調解決鏈上企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縣級層面,將鐘表產業作為第一產業發展,實行縣委主要領導包保責任制,采取靠前辦公、隨機調度、暗訪檢查等方式常態化下沉園區開展檢查服務,全力推動園區建設。三是強化政企聯建。打破園區傳統建設模式,由政府統規自建調整為政府與企業統規統建。政府主要負責園區建設前期工作,通過國有平臺公司融資替企業代建。企業再以按揭方式、按成本價購入廠房,對廠房內部及周邊環境進行個性化設計,滿足自身生產經營需求。“船山時間谷”鐘表產業園自動工到交付不到兩年時間,即完成一期用地541畝,建成標準廠房95棟、生活樓房26棟、博物館1座,跑出了園區建設加速度。
二、優先布局,全鏈條培植產業集群
按照邊建設、邊招商、邊投產的工作思路,加快培育衡陽鐘表產業集群。一是精準化招商。實行以“鏈”招商,制定鐘表產業圖譜,緊盯頭部企業、鏈主企業、關鍵配套企業“按圖索驥”,目前園區簽約引進鏈上企業142家。堅持以“情”招商,市縣領導和機關基層干部人人都是招商員,廣泛發起“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行動,成為“湘商回歸”的典范。創新以“商”招商,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4個招商辦事處,聘請企業負責人擔任招商引資顧問,出臺“以老帶新”獎勵辦法,形成“引進一家、帶來一串”的生動局面。二是協同化成長。建立企業常態化交流機制,定期舉辦鏈上企業座談會、技術沙龍、供需對接會,打破信息壁壘。連續兩年以企業組團方式形成“湘字號”產業方陣,參加中博會智能穿戴與現代鐘表展,促進企業對外展示交流。建立園區鐘表生產全工藝流程閉環,正式投產的110家企業,涵蓋機芯研發、表殼鍛造、表盤設計、智能模組、市場銷售等生產經營各環節,從原材料供應、零部件制造到成品組裝均能在園區內部協同配套,2024年產值達50余億元。三是品質化拓展。強化品牌戰略,對內培育“南岳”“芙蓉”等本土品牌,對外孵化“看世界”“寶茄達”等國際新銳,形成“自主品牌+ODM”的雙輪驅動。加大技術創新,圍繞機芯、陀飛輪等關鍵環節展開技術攻關,園區現有專利45項,實現技術核心完全自主可控。大力推進“衡企出海”,園區日均生產成表30萬只,產品遠銷俄羅斯、非洲等83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占據全國鐘表配件市場份額近兩成。
三、優化環境,全周期服務鐘表企業
構建多維工作體系,全面營造“政策優、服務好、辦事暢”的營商環境。一是實打實惠企。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將160項主要經濟審批事項授權園區,開設“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以真抓實干維護企業“預期之穩”。持續出臺惠企政策,先后制定下發做大做強鐘表產業鏈、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三十條措施等文件,在科技創新、勞動用工等方面給予適度優惠,以真心實意關注企業“生存之難”。設立1億元中小微企業風險補償基金,與中國銀行等多家銀行簽訂風險補償基金合作協議,累計為14家鐘表企業對接融資2920萬元,以真金白銀紓解企業“發展之困”。二是點對點助企。深入開展“百人聯百企”行動,選派100多名干部成立服務專班,構建“一對一”幫扶機制。建立企業訴求動態管理臺賬,實行月匯報、季測評管理模式,精準分析、精準問效。開通園區至廣州、深圳、東莞等方向的物流專線,綜合物流時間壓縮5天以上,幫助企業節約近一半的物流成本。三是心貼心暖企。同步建成20棟專家樓、6棟858套人才公寓,配齊生活家具,以低于市場價格的房租和物業管理費租賃給鐘表企業,員工可“拎包入住”。建立職工便民診所、兒童免費托管中心,開通園區至市區、園區至縣城的免費班車,盡可能解決企業和職工的后顧之憂。全面推行“柔性執法”“首錯免罰”“企業寧靜日”等制度,助力企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舒心創業、專心發展。
四、優育生態,全方位賦能區域發展
厚植鐘表產業發展土壤,提升鐘表產業附加值,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以產教融合聚資源。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在船山技工學校、職業中專等院校開設鐘表專業課程,對口設置5個實習基地,以“培訓+就業”模式訂單式培養鐘表專業技術工人2000余名。設立機芯研發中心,與上海等地高校共建實驗室,協同技術攻關。建設智能制造工廠實現柔性生產,有效應對大規模定制需求,2023年創造了單批出口巴西50萬只鐘表的行業記錄。二是以工旅融合增效益。建成恒生鐘表文化博物館,收集珍貴文物與展品2000余件,以“實物+3D”方式系統展示衡陽鐘表文化。按照“前店后廠”模式,在園區設立鐘表企業展、直銷柜臺,在園區中央打造全球最大可走時南岳手表雕塑,配套建設“時光島”、“流光街”等沉浸式文化設施,讓游客可感可覽可消費,年均接待游客30萬人次。三是以城鄉融合促振興。在園區內建成“零工驛站”,免費提供求職培訓、勞動維權和政策咨詢等服務,實現一站式就業。在園區外聯通“鄉村車間”,采取“企業+鄉村車間+農戶”的模式,把鐘表行業中操作比較簡單的環節轉移生產,累計建成鄉村車間65家、吸納就業4000余人。在園區周邊拓展“復合旅游”,加強與梅花村風景文化區的合作,打造旅游短線,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業態互融的“鄉村游+工業游”復合模式,持續增強鐘表產業的競爭力和輻射力。
供稿:改革秘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