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全國高新區中上游 建珠西現代科創產業新城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2-02 點擊:次
11月24日,江海區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勝利閉幕。大會選舉周婉玲為江海區新一屆人大常委會主任,湯惠紅為江海區第一屆人民政府區長,陳誠、王作青、譚良偉、丑繼明、李國和、區用為新一屆江海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大會明確:新一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是高新區(江海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高新區(江海區)加速崛起、進位趕超的攻堅時期;并鮮明提出今后五年的發展目標:全面落實“興業惠民、治吏簡政”的要求,以加快發展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為引領,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國家級平臺建設為抓手,把江門高新區打造成為科技創新引領區、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高端人才集聚區。到2018年全區小康指數達9 7 %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 10年翻一番,與省、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力爭到2020年,綜合實力躋身全國高新區中上游,建成宜業宜居的珠西現代科創新城。
經濟
“十二五”GDP年均增速10.3%
過去的五年,是江門高新區(江海區)深化改革、打牢基礎、突破發展的五年。此期間,江門高新區成功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并與江海區合署辦公,改革創新、新興產業、民生事業全面發展,順利完成“十二五”規劃預期目標和第九屆人大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十二五”期間,江門高新區(江海區)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綜合實力實現新突破。主要經濟指標逐年提升,基本實現兩位數增長。至2015年末,地區生產總值達146.12億元,年均增長10 .3%;人均生產總值達5.61萬元,年均增長8.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77.05億元,年均增長14.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10.32億元,年均增長21.3%。投資、消費實現翻番,固定資產投資達91.94億元,年均增長17.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8.02億元,年均增長14.9%。外貿持續發展,進出口總額從17.54億美元攀升至30 .4億美元,年均增長11.6%。三次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結構體系。
經濟看量又看質,高新區推動產業協同提質升級,成效明顯。目前,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212家,億元企業75家,超10億元企業6家,9家世界500強公司在江海區投資設廠。落實“珠西戰略”,先進制造業項目在江海落地開花結果,成功引進了德爾福、科世得潤、路思拓等先進制造業項目,成功推進信義玻璃二期、崇達電路、銀帆-巴斯夫、建滔電子等大項目建成投產。2015年先進制造業增加值、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區的比重分別達52.4%和27.04%,分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6和19.68個百分點。LED產業基本形成上下游完整產業鏈,建成了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半導體光電產品檢測重點實驗室”,LED博覽交易中心首期基本建成。微生態健康產業基地首期正式投產,生物健康產業初具規模。
創新
建珠西現代科創產業新城
創新是江門高新區發展的關鍵詞,一系列“國字號”平臺的落戶、科技載體的建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片熱土,創業創新。
目前,江海區已成功創建珠三角(江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核心區、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中國(江門)“僑夢苑”華僑華人創新產業聚集區和全國博士后創新(江門)示范中心等5個國家級創新驅動發展平臺,擦亮了江門國家高新區的品牌,優化了全區創業創新環境,增強了高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在最新公布的全國國家級高新區排名中,江門高新區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單項躍升11位,表現最為突出。
科技載體的建設方面,目前已建成孵化器、加速器達19萬平方米,在建22萬平方米,科技創新創業園一、二期完工,火炬大廈正式啟用,高新創智城、珠西云谷建設加快。設立了美國硅谷瀚海國際孵化基地、江門國家高新區洛杉磯孵化中心,打造跨境加速器。引入全國一流的孵化運營管理團隊清華科技園啟迪之星,建成全市首個國家級眾創空間。全區新認定國家級孵化器培育單位1家,市級孵化器4家,眾創空間5家,建立了全新的科技創新服務模式。
良好的創新氣氛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自然更上一個臺階。目前,轄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49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4.08件,R&D經費占G D P比重達2.83%,均居全市第一。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的驗收,培育了19家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江海還出臺并實施科技創新能力戰略提升五年行動綱要和新三板、高企培育、專利創造、信用評價等多個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納入科技型小微企業庫企業達178家。
科技金融為創新創業夢想插上翅膀。目前江門高新區正在籌備設立的“僑夢苑”創業創新基金,規模20億元,為吸引“僑資僑智”提供創新金融支撐。江海建成全省首個園區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并推廣全市,336家中小企業參與信用評級,協助201家已評級企業增加貸款23.75億元,減輕利息負擔4610萬元。江海更是在全市率先推出知識產權質押貸款,58家企業成功辦理超6億元科技貸款,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超1000萬元。科技金融的結合加快了全區雙創進程,也顯著帶動了江海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城建
產業新城宜業宜居
10月,江門高新區與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對區內24.8平方公里合作區域進行整體開發運營。國內領先產業新城運營商——— 華夏幸福在華南地區首次布局便選擇江門高新區,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藍圖值得期待。
作為全省首個成功發行城投債的高新區,兩期共募集17.5億元用于園區基礎建設,全區基礎設施配套日益完善。過去五年,全區累計投資53億元,全面實施交通大會戰,新增道路里程26.86公里。完成東華大橋、禮樂大橋、勝利大橋建設及金甌路改造,連海北路、勝利南路、江睦路(五邑路—金甌路)、南山路(五邑路—彩虹路)等城市交通干道建成通車。高新區首個綜合污水處理廠已經建成,江海區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截污工程及禮樂片區污水管網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全區管網覆蓋率達61%,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1%。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目前江門高新區“一個核心區、兩個副中心”城市格局基本成型。核心區已成為全區商貿中心,全區首個城市綜合體———江門東匯城一期即將建成;加上省內地級市最大的文化藝術綜合體項目——— 江門演藝中心及華僑華人創藝園正式啟用,南岸印跡工業遺跡保護開發項目全面啟動,潮人徑江海段全線貫通,這里的城市既有現代繁華韻味,亦有文化韻味。外海、禮樂兩個副中心雛形顯現,新建了海倫灣、奕聰花園、海逸酒店等多個宜居小區及星級酒店,江中珠游艇會試業運營,五邑路沿線汽貿布局日益完善……隨著人氣的進一步集聚,副中心將進一步奠定。
民生
居民收入跑贏GDP增速
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五年來,江門高新區(江海區)用于改善民生的財政支出達22.46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長178%,占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6.74%。至去年末,江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868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1.7%,跑贏GDP增速;累計凈增就業崗位2.7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社會保障方面,連續11年增加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已達到人均1887.8元/月;大病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至30萬元和60萬元,城鄉居民低保及五保供養、重殘護理補貼等保障標準亦逐年提高;該區還率先建立醫療救助和醫療保險同步結算平臺,對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實行門診、住院費用全額資助。
江海“大民政”表現尤為突出。該區在全市率先實現“邑家園”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全覆蓋,更建成全省首個集養老、助殘、專業社工服務于一體的江海區社會福利綜合服務中心。目前全區共有社會組織165家,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10 .3家,占比全市第一。作為全省第二批試點,江門高新區(江海區)在全市率先建立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
文教體衛事業發展加快。江海區五年累計投入超1.5億元,新建改建了外海中心小學、禮樂二中、滘頭小學等11所學校教學樓、體育館、宿舍樓,免費義務教育范圍擴大到全部就讀學生,全區首個“交鑰匙”工程天鵝灣小學今年9月正式招生,成功創建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和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該區還整合資源,與江門一中共建的體育館、圖書館先后啟用。該區文化館成功創建國家一級文化館,街道文化站全部達標省一級文化站,建成全民健身廣場9個、文體小廣場53個,提前一年實現文體設施鄉村全覆蓋。